韩三平背景,《我不是药神》热映让两位四川编剧受关注 一位竟是韩三平的女儿!

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正在热映,影片的三位编剧中,有两位是四川人,他们分别是韩家女和钟伟,随着影片票房节节高涨,编剧们也开始被人们所关注。近日,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专访了两位编剧,他们对四川有很深厚的感情。虽然离川十年,钟伟是土生土长的仁寿县人。钟伟始终感念家乡的“滋养”:“我(剧本中)的人物,源泉永远是四川的,这个改不了。”

韩三平背景,《我不是药神》热映让两位四川编剧受关注 一位竟是韩三平的女儿!

钟伟:

“会专门回四川写剧本”

在四川编剧韩家女的初稿之后,《我不是药神》的整个编剧创作周期长达1年6个月,在此期间钟伟曾专门回成都写剧本。钟伟认为对于职业编剧来说创作的瓶颈是常态,写不下去会把工作先停下,“看看编剧的书,拉拉片儿,把稿件给信任的朋友看提提感受。”钟伟笑称,“我的技巧就是一直写。”

无论是《相爱相亲》的编剧游晓颖,还是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的编剧苏晓苑,在谈到近年来四川籍编剧在中国影视圈大放异彩的现象时,钟伟表示:“四川是一个养人的地方,特别是人文的滋养。”大学时代钟伟迷恋成都诗人杨黎、乌青代表的先锋诗派“橡皮”,“成都有很多有传奇色彩的地方。”钟伟得以在一些场合和几位诗人有了交流,“活得像神仙一样。从这些人口中能听到很多奇怪的、不一样的对生活的认识。”

四川对钟伟的影响有多大?钟伟感觉自己到北京10年了依然对那里很陌生。“在仁寿就不一样。”钟伟怀念过去在家乡县城那种人与人之间亲密温暖的关系,“当年的经历变成了很珍贵的关于人的词典,我在上面(为剧本)找人。”钟伟觉得家乡是自己永远的“母语”,“我的(剧本中)人物,源泉永远是四川的,这个改不了,就像你的母语一样,你要表达的时候可能要用母语先说一遍,过一遍,才能进入另一个语境中。”

钟伟从新闻专业毕业后在四川本地的广播电台工作,不到两年辞职选择“北漂”。在北京,钟伟没有马上做编剧,而是在门户网站、电视台、影视公司等职场辗转。选择职业编剧的工作是出于对电影的热爱,但钟伟也给想从事编剧的年轻人一些忠告:“先让自己的生活稳定下来,不能急,生活稳定能让你的创作更舒服,否则什么本子都接,会毁了自己对编剧的热爱。”

韩家女:

在峨影厂住过几年,对成都感情深厚

另外一位编剧韩家女是一位漂亮的川妹子,80后,北电导演系研究生毕业,韩家女曾在成都的峨影厂住过几年,对于家乡成都,她有着浓厚的感情。采访的最开始,韩家女就主动问记者是不是四川人,她表示可以用四川话接受采访,“虽然很小年纪就离开了成都,但四川话更亲切。”说起成都,韩家女侃侃而谈,她说成都是自己最喜欢的城市。

成都商报:四川这片土地天然滋养了很多故事,尤其是小镇故事,有没有写四川背景故事的想法?

韩家女:当然,我非常想以成都或者四川为背景进行创作。最近和《我的前半生》的秦雯老师在筹划一部现实题材的影视剧,以四川为故事背景,也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,目前只能和您透露这么多了。(笑)

成都商报:对于成都你有什么感情?

韩家女:小学二年级就离开了成都,但成都是我全世界最喜欢的一个城市,是我的家乡。

成都商报:对于峨影厂你很熟悉吧?

韩家女:我在那儿住过几年。我今年4月份回去过一次,变化很大,快认不出了。

成都商报:你的父亲韩三平会对您非常严格吗?

韩家女:我的父亲是一个朋友一样的父亲,会给我很多鼓励,(毕竟我也是女儿,不是儿子)。当初也曾把剧本给父亲看过,父亲觉得题材的选择很不错。影片热映后父亲第一时间联系我表示了祝贺,但也提醒我这只是一个好的开始,以后要再接再厉。

成都商报:你是北电导演系研究生毕业,将来会当导演吧?

韩家女:导演对个人能力要求太高了,我再锻炼几年再说。

成都商报:现实题材作品是你最喜欢的吗?

韩家女:科幻、恐怖等题材都是我感兴趣的,并不局限于现实题材。但确实希望更多的人关注现实题材的作品。

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张世豪 实习生 张睿

编辑 潘莉

关注公众号:fuyeying88(长按复制)

本文来自作者:生活百晓生,不代表汇美部落立场!

转载请注明:https://www.huimeiktv.com/269233.html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我们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